崛起的石头提示您:看后求收藏(三零中文网sanlingzw.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十几人的锦衣卫气势汹汹的来了,其中还有几个穿着飞鱼服,配着绣春刀的锦衣卫百户千户。
“你们要干什么”一个士子用手中书籍指着李若链,上前说道。
“干什么”李若链冷哼一声,直接把士子手里的书夺过来,喝问道:“这是什么,昏君本纪简直是大逆不道,都给我带走”
闻言,锦衣卫纷纷抽出腰间佩刀,先将外面的士子控制住,紧跟着冲进永顺书堂内便是不由分说的开始打砸。
“官爷官爷,小的这是小本生意,再说印印书,这是天下人都喜欢的好事儿啊,也没犯什么法不是”
“你就是这里掌柜的吧”李若链将绣春刀一立,大马金刀的坐在书堂正中间,看着这人说道:
“没有犯法污蔑当今天子,那是诛九族的大罪,而你身为书堂掌柜,居然敢帮这些贼子印书,看来是吃了熊心豹子胆给老子一并带走”
李若链将手中书举起,大声喊道:“把这里砸了,今后在京城地界发现刊行此邪书的,一律照此办理”
锦衣卫们互相看了几眼,纷纷抱拳吼道:
“吾等谨遵指挥使之令”
看见有人给朕灌毒鸡汤,朕想说,鸡汤就不用了,朕是乐天派。这里说一下,本书首订1200,目前已经到1400了,至于状态不好,那都是爆发惹的祸,最近脑袋疼经常跑医院,不过今天已经没事了,会尽量调整好状态恢复正常更新。感谢大家的关心与支持
第一百六十章:大典开始修
“升国旗,奏国歌”
崇祯十八年三月十五日一大早,站在临时搭建的高台之上,当今内阁首辅魏藻德一边腿软,一边颤声按计划喊出这句话。
这句话喊完,也就表明崇祯十八年的大阅兵,在全国士子的一片声讨之下正式开始了。
此刻的承天门广场之上,一周都站满了衣装华丽的魁梧兵士,这些大汉将军都是在几日之内筛选出来的大嗓门“健美”之士。
当然,除了充当门面以外,这些人还主要负责在这个没有广播的年头把台子上人的话重复喊出来,好让周围百姓能听清楚。
魏藻德话音刚落,大汉将军们的嗓音还在回荡,在承天门外广场上满满登登的京军兵士们便是在各队基层军官的命令之下扯嗓子开嚎:
“云从龙,风从虎,功名利禄尘与土,望神州,百姓苦,千里沃土皆荒芜;北胡虏,南盗贼,天道残缺匹夫来补;好男儿,别父母,只为苍生不为主。”
京军兵士们一边唱,一边有几名穿着华丽飞鱼服的锦衣卫便是护卫着国旗,在慷慨激昂的国歌声中来到中间升旗。
在承天门前不远处站成一片的群臣聚在一起小声的嗡嗡,不过他们的声音太小,百姓们听见的都是兵士们充满活力与朝气的嗓门。
由于崇祯皇帝先前唱得好就加功的狗屁许诺,这会儿兵士们那都是扯着嗓子在嚎,没错,就是在嚎。
“手持钢刀九十九,杀尽胡儿方罢手。”
“我本堂堂男子汉,何为鞑虏马牛”
“壮士饮尽碗中酒,千里征途不回头,金鼓齐鸣万众吼嘿”
国歌唱完,象征着大明的玄鸟旗正好升到头顶,开始高高飘扬在承天门外的广场上。
厂卫番子和差役们宣传的十分到位,所以阅兵大典的事儿几乎京城里的每个人都知道了,前一阵子就连街巷里的小屁孩都在唱关于阅兵大典的儿歌,今日当然也是人头攒动。
起初听见那六个字的时候,许多人都是一脸懵逼,完全搞不清楚状况,这六个字大部分人听虽然是能懂,但我大明啥时候有国歌这玩意儿了
说起这事,还要追溯到半月前的一次朝会上。
国歌这东西是崇祯忽然想起来的,阅兵大典怎么能没有这东西当然,顺手把大明朝官方的国旗能一并定下来自然最好。
按步骤,还是由内阁首辅魏藻德和内阁次辅共同提出再下发到群臣中间讨论,这次讨论结果出人意料的一面倒,因为大部分人都觉得没什么必要。
毕竟在许多东林党的眼中,就你这昏君这么搞法,我大明就算今年不玩完,明年铁定也还是要玩完,非要搞这么一出是何必。
但是如今,在这阅兵大典上众人还是听到了慷慨激昂的大明朝国歌,当时朝议的结果也就很显而易见了,崇祯皇帝最后一锤定音:你们反对没有用,朕说有,那就得有。
崇祯皇帝定下来以后象征性的问了几句,大致意思就是有没有谁还觉得没有必要,当时群臣的意见很统一,表示你皇帝说的对,这玩意儿实在是太有必要了。
国歌唱完,魏藻德清了清嗓子,这时候他的腿也不怎么软了,不知道是不是被方才的国歌带动。
这老小子正要喊,话到嘴边却正好忘了,当下就急的满头大汗。
看魏藻德嗓子清了半天嘴里也没蹦出一个字,崇祯皇帝眉头一皱正要说什么,话还没说出口,却见魏藻德这货颤颤巍巍的撩开衣袖看了几眼。
魏藻德在一字一句喊话的时候,这一批专门唱歌的京军兵士便是哗啦啦从旁侧小门退回皇城之内。
紧跟着一阵酸倒牙的开门声响起,几名青衣锦衣卫将特意关上的承天门大门打开。
伴随着一阵不算特别整齐的脚步声,当头一人,便是主理此次阅兵事务的英国公张世泽,在他身后整齐跟着身穿红色甲胄的腾骧四卫营兵士。
京军兵士和去年相比,不仅人数上多了几倍,就连精气神都有所不同,盔甲和刀枪也从原来的观赏性道具变成可以直接上阵厮杀的真材实料。
“大家请看,这就是咱们大明的腾骧卫营雄兵”
“大家请看,京营、团营的兵马到了,正是他们,去年在良乡城外奋勇战,为我大明立下了汗马功勋”
“大家请看,这是东厂、西厂和内厂的队列,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才有现如今京城内外繁荣安定的局面”
在人群之前,一批专门安排在这边口齿伶俐的番子开始唾沫横飞的讲述京军各营立下的功勋事迹。
张世泽经过紫禁城上崇祯皇帝和周皇后身前的时候,忽然转头行了一个捶胸礼,喊道:“大明皇帝陛下万岁”
心中倍儿爽的崇祯皇帝微笑摆了摆手,说道:“将士们辛苦了”
“为百姓服务”
在明面上,京军阅兵大典人尽皆知,人人期待,在暗地里,锦衣卫却在李若链的带领下和士子们开展了一场无声的战争。
这次事件的起因是因为东林复社刊行昏君本纪,污蔑当朝皇帝,搞得大江南北人尽皆知。
崇祯皇帝被人指着鼻子给骂了,虽然明面上一副主要先处理阅兵大典事宜的样子,但暗中却立即下密旨让锦衣卫全权负责。
锦衣卫,说白了就是崇祯皇帝手中的刀,只不过这把刀不是在战场上杀敌,却是专门用来和文人斗智斗勇的。
上次查抄永顺书堂,锦衣卫将抓获的全部三十余名士子直接打入诏狱动刑审讯,书堂掌柜更惨,被砍了头挂在城头枭首示众。
往次查抄出来的都是金银财宝和字画古玩,锦衣卫在此次的查抄过程中却发现了满满十二大箱的书籍。
这些书中有足足八箱都是所谓的昏君本纪,李若链只是随手翻开看了一眼便是气的不行,按他事后向崇祯皇帝奏报称,这书里可谓是字字诛心,随便拿出一句都可以定罪。
当时李若链留下一本送到暖阁让崇祯皇帝御览,剩下的连夜找个广场烧掉,看这情景,倒是有些焚书坑儒的意思。
永顺书堂被锦衣卫查抄的消息像飓风一般席卷了整个京城,就在所有人议论纷纷的时候,五城兵马司的告示又将这件事推向了新的高度。
五城兵马司的告示之中,首次将昏君本纪一书定为邪书,说是“目无本朝,其行当诛。”
告示贴出后的当天,锦衣卫联合五城兵马司差役,从较着名的金台岳家书店、汪谅书铺、二酉堂与高家经铺开始,将北京内外民间各个印刷社逐一排查。
一经发现藏有、刻印邪书的,便是先由兵马司差役将掌柜的直接拿入大牢严刑拷打,因为有北镇抚司的锦衣卫跟随,就算对方有勋戚做后台,也是照抓不误。
所以等阅兵大典正式开始这天,京城里外书店都已经被锦衣卫和兵马司差役筛了好几遍,昏君本纪这本书,起码在明面上是什么都找不到了。
第一百六十一章:宣武
周皇后带着宫里面的袁贵妃站在崇祯皇帝身边,嘴角不经意间露出一个弧度,确实,这才是一国之母的感觉。
虽然在逢年过节的时候,周皇后要在交泰殿接受妃嫔们的朝贺,但人数毕竟太少,感觉和现在却又不在一个档次上。
看着衣甲鲜明的数万将士经过自己眼前看向城楼,喊着皇帝万岁的时候,周皇后心里倒是有些紧张起来了,毕竟她虽然是大明朝的皇后,但以前却从未真正知道这等盛会的感觉。
这阅兵大典虽然粗糙,大部分仪式都是后世和以前永乐大典东拼西凑出来的,但是数万人奔腾在一个广场上,还是让人心头震撼不已。
不多时,前面的京团各营、禁军各营以及神武军兵士走过之后,最后一个方列来到众人眼前。
这个方列有些奇怪,不是在前方的战斗人员,兵士们身上穿着轻便的盔甲,腰间挂着短小的佩剑,手里拿的都是一杆杆火铳,后面兵士则拉着各式各样的火炮。
其中有戚家军主用的虎蹲炮,也有各式各样的小型铜炮铁炮,除此之外,最吸引人注目的还是后面那十四门重型红夷大炮,这便是后来鞑清称之为“红衣大炮”的当世最强巨炮。
实际上,建奴是在拿下沈阳以后让匠户根据战场上缴获大炮仿制,据说建奴自吹自擂,那边已经有了六十门自制的红夷大炮,威力比起现在北京的这十门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崇祯皇帝眼中,这话就是在放屁。
首先,那些辽东的匠户虽然也不错,但都是自己玩剩下打发过去的,手艺、技术与中原还有南方的匠户根本就不在一个等级上。
红夷大炮向来都不是专门称呼此类炮,崇祯三年的时候,历史上的崇祯皇帝将此炮定名为“神威大将军炮。
其实当时大明将所有从西方进口的前装滑膛加农炮都统一称为红夷大炮,因为这样叫特色鲜明,傻子都能从名字上听出来这些炮是西方进口过来的,也免得再过多解释。
各部院官员根据一些风水之类的迷信想法,往往在这些巨炮上盖以红布,鞑清根据这点,便是让投降的汉奸们将此炮讹传为“红衣”,就此成了他们自己的红衣大炮。
鞑清对“夷”字有所避讳,怕因此触怒了洋人,因此改称红衣,但大明根本没有这种忌讳,因为在西方人眼中,大明和鞑清有本质上的区别。
从西方传教士和所谓使团的态度就能看见,欧洲那边对大明从来都是毕恭毕敬,哪敢有对待鞑清那种鄙视和看低的感觉。
有些西方小国以宗主国称呼大明,因为欧洲那边儿这种东西并不是什么可耻的事儿,意义上就和同盟差不多。
连英国、葡萄牙等一些实力颇为强悍的国家,那都是把大明放在同等地位上对待,信中也是把大明的天子以皇帝相称。
对洋毛子来说,明朝人的农业让他们羡慕嫉妒恨,两者一比,他们自己倒像是从农村走入大城市的土包子一样了。
距现在最近而且东西方都觉得比较权威的西方文化人兼传教士利玛窦,他是这样评价大明的:
“明朝远比欧洲富裕。”
上面那还是刚来到大明的时候,去广东一趟以后,结果这货的话变成了这样:“广东就是放大版的威尼斯,美丽富饶且交通方便,整个大明朝看起来就像一个大花园,宁静而安详。”
要是你觉得一个人说的话有被收买的嫌疑,那看看当时其他人的看法就能知道所言不虚。
一个普通的欧洲传教士曾德昭则发现,明朝农民的身体素质非常好,这些农民对生活非常积极。
来凑热闹打酱油的西班牙商人拉达也同意这个观点,大力盛赞明朝的农业:“明朝拥有着先进的农具,高产量的农物。”
那明朝这个大花园接手给鞑清之后,洋毛子又是怎么评价的呢
曾经出使过鞑清的英国外交官巴罗是这样说的:“康乾盛世时代的清朝农村,简直就是极端的贫穷和无助的困苦。”
最让他感到惊悚的是,弃婴在鞑清似乎沿路随处可见。
西班牙人拉达在大明待了一阵子,变成了彻彻底底的“明粉”,他是这么形容十六世纪的大明军队的:
“明朝军队的精锐,可以横扫西方各国,他们的海军战船相当可靠,而明朝军队也注重火器和火炮部队的建设。”
在崇祯看来,这多少有些帮着大明吹牛逼的嫌疑,但大明军队和水师的战斗力不是让这些洋毛子吹出来的,而是老祖宗硬生生打出来的。
大明水师的战斗力在当时世界是顶尖的,击溃日本海军就跟闹着玩一样,即便到了今天,地方水师舰船还跟西班牙和英国战舰战斗过,丝毫不落下风。
但是,同一个地方,到了我鞑清,英国使团又是这样看待鞑清军队的:
“陆军的精神面貌奇差无比,他们看起来松松垮垮的,像是跑龙套的演员一般。清军的火炮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