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三零中文网】地址:sanlingzw.com
番外*梁佩秋和徐稚柳
作为万庆十四年那一场大型“打派头”行动的首犯,梁佩秋能够活下来,在历史上可谓一个传奇,世人皆知所谓“打派头”的另一重意义,就是“派个人头”,一命换一命,自古皆是如此,说到底还是因为梁佩秋制瓷技艺过硬,活着比死更有价值,上面故意放水,她才侥幸逃过一劫。
不过,要完成百件汉家文化瓷并不是一件易事。
皇帝对她的考验也并不在于百件的数量,而是景德镇天下第一窑口这个称号所能带给中原乃至海外的影响力。
这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的多面配合,每个因素都至关重要,缺一不可。
虽然很难,但梁佩秋并无二选。
也只有先一步达成这个目标,她才有可能再见徐稚柳。如果、如果三年之期的最终结果不如人愿的话,那么她和他剩下的时间,只有这最后的三年,所以梁佩秋初一恢复身体,就将自己彻底抛入了百件瓷中。
要知道以万庆皇帝对陶瓷的痴爱,如今整个景德镇的制瓷工艺已臻化境,几乎就是全方位的最巅峰,想要于汉家文化再有极致的发扬光大,实在困难。
首先看烧成工艺。烧成工艺的试金石就是高温红釉。
大宗开朝以来,高温红釉的烧制日趋成熟,以湖田窑和安庆窑的包青程度来看,这份技艺几乎已经没有再行拓展的空间,毕竟他们不但创烧出了令世人赞叹的钧窑红,还挑战了豇豆红和祭红。
红釉易流动这一问题已不是问题,想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可谓难于登天。
客观来看,在烧成工艺上,任何的努力都不过是在重复已经达到的境界。梁佩秋所能做的,就是让钧窑红更加稳定地保持在这个历史高度。
再看装饰工艺。
数百年的发展,青花已经探索了数之不尽的风格,万庆青花地位无可撼动,任何的创新,都不过是在青花瓷的大海中再注入几条细流,难以博君王一笑。
颜色釉业已出神入化。高温红釉、蓝釉炉火纯青,低温的脂胭水、苹果绿等色调异彩纷呈。梁佩秋尝试做各色菊瓣盘,使得颜色釉有了一次集中的呈现。如此也不过是百件之一,远远不足达成目标。
再看釉上彩绘的装饰工艺,由于皇瓷的面世,珐琅彩、粉彩正如日中天,然而珐琅彩、粉彩工艺本身并不复杂,局部的技术难点一旦攻克,剩下的不过是画工水平的高低,端看如何将传统书画和瓷艺结合到极致,显然皇瓷已然代表了一个典型,想要逾越皇瓷,几乎没有可能。
如果说,在装饰工艺上还有什么余地可供发挥的,只剩雕刻工艺。
虽然自元代以来,雕刻已成为配角,原因无他,只因青花与彩绘的相继登场,于视觉效果上更抢眼罢了。事实上从历史和工艺本身来看,雕刻足以与上述任何一种装饰手法鼎足而立。
于是梁佩秋开始在雕刻上下功夫。
她花了许多心思和时间,做过无数次尝试,终于在万庆十六年得到一个转机。一个来自遥远国度的传教士,扬言要将东方古国神秘瓷器的制作方法记录下来,传给伟大的欧洲国家。
这个传教士叫殷弘绪。
许多年后的一个秋天,殷弘绪利用通邮“飞马传驿”,将一封详细披露制瓷秘籍和介绍高岭土性能的邮件,并夹带原料标本发给了法国耶稣教会。后来这封信以《中国陶瓷见闻录》为题,公开发表在《耶稣会传教士写作的贵重书简集》上。这期简集发行到有关国家以后,一时震惊了整个欧洲,使西洋人第一次读到了景德镇制瓷技法的“第一手资料”。
当然这是后话了,此时的殷弘绪对陶瓷一无所知,充满了求知和向往。
据他所说,最早时期荷兰已经出现过山寨版“青花瓷”。当地匠人采用从阿拉伯传来的锡釉陶技术,制造出的产品有着像景德镇青花瓷一样光滑亮丽的表面,却无论如何都难以达到骨质坚硬的程度。
那些质地疏松的碗盘边沿很容易在使用时被一点点地碰损,像是被咬过一样出现犬牙交错的破缺,故而曾被欧洲市场戏称为“鼠咬瓷”。
梁佩秋告诉殷弘绪,原料中必须掺入“高岭土”,只用“肌肉”而无“骨骼”造不出结实的瓷器“身体”。
后来以殷弘绪寄去的景德镇“高岭土”作为标本,在法国土地上广为寻找,才在摩日城附近发现了“高岭土”矿藏,并成功烧造出真正的硬质瓷器,轰动整个欧洲社会。随后,英国、瑞典、荷兰等国家,都在模仿中国技法方面获得成功,由此翻
小说推荐:《在北宋当陪房》《重开吧!蜘蛛侠!》《回到过去做财阀》《华娱调教师》【泡书吧】《替嫁多年后》《轮回乐园》《精灵世界的心灵大师》《力速双A魔法师[西幻]》《历史人物的现代生活》
《奈何明月照沟渠》转载请注明来源:三零中文网sanlingzw.com,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