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好。
卒字没再继续。
“三子刘杰,弘治元年举人,不仕。”
司礼监随堂太监毕云恭声道。
时人常言:李公谋,刘公断,谢公尤侃侃。
此话不假。
刘次辅次子,是成化年间进士,累升至兵部车驾员外郎,于弘治元年卒于任上。
刘次辅洞察朝廷是个是非场。
在为次子心伤之余,叫停了三子同年的恩科之道。
国朝内,举人也能做官,即,听选官。
但是。
刘次辅不止一次,拒绝了同僚的好意,不让三子入仕做官。
以免得日后膝下无子的人伦惨剧。
“刘阁老三代无孙儿?”
“回陛下,刘阁老膝下有两个孙儿,长孙刘成恩,因门荫任中书舍人,早卒。
次孙刘成学,因门荫任中书舍人。”
毕云答道。
两个“因门荫任中书舍人”,是不同的意思。
刘次辅长孙刘成恩,是靠着父辈蒙荫,得入内阁任中书舍人。
很遗憾,当年就死了。
而刘次辅次孙刘成学,则是先皇怜悯,准许其接过了其兄长的位子。
“刘次辅三子刘杰,和次孙刘成学,能力与风评如何?”
“回陛下,刘杰童生试是案首,乡试是解元,世人都说,如果次辅家幼子入会试,必是会元,会是国朝第三位连中三元的文状元,因家门之弊不仕,才华不得展露,于乡中,常周济穷人,善名远扬。”
毕云说到这,面露古怪之色,顿了顿道:“刘成学,入内阁任中书舍人一年间,无有大错,以稳重为名。”
这是捡好听的说。
内阁中书舍人。
掌书写诰敕、制诏、银册、铁券等之权。
是阁老们助手的存在。
品秩不过从七品,但却是个位轻权重的位置。
以文官内部的话,这就是六部尚书的候选人。
可是。
刘次辅的次孙,着实不堪造就,对国朝诸事不明。
得益于他的内阁次辅祖父,其他阁老,阁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让刘成学干起了端茶送水的活。
无错无过,当真稳重。
“着旨,朕闻听刘家三子杰,贤明远扬,为国朝沧海之遗珠,不忍再弃之于阙门之外,命为都察院左都御史。”
“着旨,内阁中书舍人刘成学,秉节持重、吏维良臣,准补户部尚书。”
朱厚照闻弦知雅意,安排道。
毕云嘴角微微抽搐。
擢拔廷外之臣。
以御史言官先干起,是历代的先例。
但哪有从御史言官第一人先干起的?
要知道。
这朝廷中,最难对付的就是那批清流言官,心高气傲。
忽降一人为上官,别说是刘次辅三子,就是刘次辅亲爹都不成。
都察院,要热闹了。
还有。
刘成学的户部尚书之位。
谢阁老前脚刚走,去送韩文到应天府任职,后脚,尚书的空缺就填上了。
填上的不是别人,正是内阁次辅次孙,换谁不多想?
况且。
户部掌管全国朝的土地、户籍、赋税、财政收支等事务。
以刘成学那愚钝资质能完成吗?
倘若引发朝廷动荡,刘成学,身首异处不说,恐将牵扯父、祖。
但这些。
都与毕云没太大关系,领下旨意后,又道:“谢阁老,共有六子。
长子谢正,弘治六年进士,礼部仪制清吏司员外郎。
次子谢丕,乡试第一,弘治十八年进士及第,是为今年春闱的探花,授吏部员外郎。
三子谢豆,弘治十二年进士,大理寺左司副。
四子谢亘,过继给谢阁老之弟谢迪为后,是左军都督府都事署经历。
而谢迪,是广东布政使。
五子谢至,弘治十三年进士,山东武定州判官。
六子谢垔,弘治十四年进士,山东胶州同知。
长女谢怜,嫁于刑部尚书闵珪之子闵华。
次女谢柔,嫁于都御史宋冕之子宋惟昭。”
华丽。
与李东阳首辅和刘健次辅的子嗣不兴不同,谢阁老家丁兴旺。
而且。
谢阁老,是个立志重现汉唐世家荣光的人。
兄弟、儿子,手握实权,女儿,嫁于实权门第。
只要不犯下诛族大罪,谢家始终有高官得坐,骏马得骑。
几代人后,门楣不减。
小说推荐:《忍者记事》【新大文学】《她是S级哨兵们的白月光圣女》《地球第一领主》《十九世纪女裁缝》《惊悚乐园》《成为雍正妹妹之后》《重生2011,二本捡漏985》《泼刀行》《神农道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