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史尽成灰提示您:看后求收藏(三零中文网sanlingzw.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恪的设想和表态,却没有想到他竟然要玩真的。
听起来这个中华宪章类似大明的祖制,可是仔细想来,又完全不同。所谓的祖制是由朱元璋一人定下的,朱家子孙出于孝道,必须遵守祖宗的成法。而这个宪章是有各界百姓代表制定,也就是说对天下人的约束力更强,更有代表性。就连张恪都要接受宪章的约束,可见宪章的权威,也可见此事的重要
张宗衡寻思一会儿。躬身站了出来。
“陛下,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法令乃是陛下所订,由朝中重臣协商,岂可太阿倒持,权柄下放,交给那些一名不文的农夫”
“没错,老臣也以为不妥。”
李之藻说道:“士人,学生参与拟定宪章。尚且可以商量,可是商人,农民,军人。怎么能参与”
他的话没说完,卢象升,商贸尚书包士卿,都站了起来。
“李相。我们军人出生入死,没有我们奋力杀敌,能有今天的江山。凭什么我们不能参与”
“没错陛下早就说过,士农工商,行业不同,没有贵贱之分,况且财政税收有一半来自工商,若是不让我们参与拟定宪章,如何能让大家伙心服口服”包士卿也反驳道。
李之藻老江湖,可不怕他们,笑道:“二位,不让你们参与,是因为商人重利轻义,军人不通政务。不过请二位放心,我们拟定法令,自然要考虑商人和军人的利益,你们不必担忧。”
“那可不行”
这一次站起来的是军需部尚书孙元化,他先是向张恪拱手,然后傲然说道:“陛下主张务实,就拿我治下的军工来说,工匠的技术革新,发明创造,都有专利。只是这些专利只在军工系统有用,民间使用的时候,却不用负担费用,岂不是咄咄怪事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光有士人和官僚来拟定法令,怎么能照顾方方面面,一群高高在上的人怎么能理解下面的真正呼声”
孙元化这些年主抓军功生产,功劳颇大,他这一表态,崔呈秀也忍不住站起来。
“陛下,臣也斗胆进言,海外利益越来越大,可是我们却没有一部管理海外的法令,那些移民一直担心他们会成为天朝弃民,臣以为此事不能不管。”
在场的文武都加入辩论之中,你一言我一语,简直要把房盖鼓起来,张恪倒是很喜欢公平的辩论,让大家开诚布公。
可是现在时间紧迫,总是吵下去,就耽搁了大事。张恪咳嗽了两声,立刻所有人都安静下来。
“方才孙尚书提到了务实两个字,我以为非常好。以大明为例,朱元璋留下的万世不易的祖宗家法,越来越不合时宜,已经成了套在大明脖子上的枷锁。至于朝廷制定的政令,也多数空洞无物,难以落实。”
张恪笑道:“我扪心自问,不是圣人,在座的诸位也不是,唯有集思广益,照顾方方面面利益,才能确保法令能够落实。这种大会往后每十年还要举行一次,名曰制宪会议针对法令之中的缺陷,涌现的全新问题,修改制定法令。就像军中的条例一样,都要与时俱进”
这番话听到了心里去,不少人频频点头,那些反对者也渐渐倒戈。只是王化贞一脸凝重。
“首相,您有何高见”
“陛下,老臣以为您的说法很有道理。可是治大国如烹小鲜,最忌讳翻动,如果每十年改一次,又如何保证政令通畅呢”
张恪点头,微笑道:“首相,制宪会议的人数要在几千人之多,来自各个行业,各个地区。如果放开了讨论,只怕一年也争论不出什么。我的想法是内阁和各部要多做功夫,在开会之前,圈定议程,然后凝聚共识,基本同意的就通过,争议大的继续研究。制宪会议权力最重,运用起来也必须严格规范,决不能朝令夕改,反反复复。”
在场的都不是白痴,大家伙渐渐明白了张恪的用心。
从各地各行业召集人选,制宪会议的权威和代表性不容置疑。某种程度上,取代了以往的皇帝,神圣无比。
就像神仙不能天天显灵一样,制宪会议只有在拥有共识。和绝对的把握之后,才做出决定。否则出了太大的差错,制宪会议的权威就会受到强烈的怀疑。
有人看出了这种设计的高明,也有人看出了张恪的弦外之音。
从古至今,都讲究君王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平心而论,哪个皇帝也没有做到这个程度。
偏偏张恪却迈出的步伐比谁都大,不光是士人,其他的各个行业都能参加。有了这个诉求的管道,纾解民怨。可以极大遏制百姓造反的冲动。
就拿当下来说,那些在野的士人,地方的豪强,听说能参加制宪会议,他们弄出来的东西,皇帝都要遵守,这帮人打破头都要加入其中,谁还有心思反对张恪啊。
想通了之后,在场的这帮高官只剩下伸出大拇指。不停称赞。
张恪就是能拿出让所有人都满意的方案,大家都乖乖跟着他的指挥棒起舞。有人要问,那以后皇帝的位置在哪呢是不是就成了摆设,当然不是。老子说得好,外其身而身存,后其身而身先。
历代的皇帝都可以用超然的态度,调解各方的利益。为这套秩序的最终裁决者。比起事必躬亲,累得死去活来,绝对是高明一百倍的控制方法。
御前会议终于通过了张恪的提议。选拔制宪会议代表的命令很快传达下去,与此同时,张恪也颁布了三道有关军事的安排。
张峰加封晋王,带兵镇守宣大蓟辽一线,防御蒙古入寇。在离京之前,张恪还给大哥一道密令,择机消灭林丹汗,尽可能把疆土向北推,越远越好。就算暂时没法控制,也要派遣探险队,钉下木牌。
这就叫自古以来神级大杀器
另外两路人马,吴伯岩加封枢密副使,奉命率领五万人马,从山西进入陕西,扫荡流寇,扩充地盘。至于另外一路,则是乔福率领,从京城沿着运河南下,直逼江南。
就在张恪大肆改朝换代的时候,南方已经出现了变故。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庞大的明王朝岂会轻易退出舞台。与北方被冲击破坏,人心思变不同,南方还有庞大的守旧势力。
在听闻崇祯丧命之后,经过短暂的混乱,南京的百官拥戴唐王朱聿键即位,年号隆武。
唐王朱聿键并非朱棣的子孙,他是朱元璋第二十三子唐王朱桱的后人。说起朱聿键和混吃等死的藩王不同,他还有些血性,流寇围攻他的封地南阳期间,朱聿键亲自率领人马严防死守,打退流寇攻击。
还曾经率兵北上勤王,只是按照大明的祖制,藩王不得私自离开封地,惹得崇祯大怒,将他废掉,王位落到了他的兄弟手里。
也正是这个举动,竟然无意救了朱聿键。乔福在领兵进驻河南的时候,就让手下假冒流寇,攻占了唐王府,结果没有王位的朱聿键侥幸逃脱,他知道北上都是乱兵,断然没有希望,因此靠着讨饭南下,一路到了南京,才吃上了几天饱饭。
谁知道运气来了都挡不住,崇祯和几个皇子传说都被张恪杀了,皇位一下子没了继承人。偏巧福王,周王,鲁王全都丧命,朱棣的一系的子孙几乎死光光,还有个桂王朱由榔远在广西,解不了近渴。
南直隶的官吏争吵几天,最终推举一无所有的唐王即位,新鲜出炉的隆武皇帝很有志向,上台第一件事就是调兵北伐,替死去的崇祯皇帝报仇。
拥戴唐王即位的大臣之中,马士英算是资格最老的,他当过凤阳巡抚,脑筋比较清醒。想要北伐报仇,当个口号喊喊可以,要是当真了,纯粹二五仔。
最好的局面就是能守住长江,同张恪隔江而治,能学一个南宋王朝,也算是不错了。
只是要想偏安东南,也不是那么简单的。自从松江开辟市舶司之后,苏松巡抚落到了张恪的姐夫邓文通手里,苏州和松江两个最富庶的府都在张恪掌控之下,再加上杭州等地,江南半数的财赋都归了张恪。
要想守住长江,必须有钱有兵,苏松两府必须腰刀手中。
马士英说服了隆武皇帝,同意了他的战方案。船破了还有三千钉子,如今驻防东南的还有四镇总兵。
包括原为流寇,后来归降的高杰,庐州总兵黄得功,辽东的败将刘良佐,原山东总兵刘泽清。
这四个人统御的人马有多有少,其中战斗力最强,人数最多的是黄得功,差不多两万出头的兵力,四镇总计有六七万人。
听说要攻打苏州和松江,这四个人都大喜过望。
虽然义州兵强大无比,他们难免害怕,可是如今的苏松根本没有大将,唯有张恪的姐夫邓文通一人,根本不通军务,守军也不过一万出头。
兵力悬殊,怎么可能不赢呢
一想到有胜算,他们就坐不住了。开玩笑,苏州和松江,那是什么地方天底下最富庶的所在,遍地都是金子,钱淹脚面,哪管占领几天,也能捞够下半辈子的花销。顺带着弟兄们都能过一个肥年。
怎么算都划算,四镇一致同意出兵。六万多人马,加上辅兵民夫,浩浩荡荡,二十万人马从金陵出发,途径镇江,直扑苏州。
“怎么办,这可怎么办”
消息传到了松江,邓文通正在吃早饭,一小碗粳米粥落在地上,溅得衣角都是,恍然未觉。
“哎,都怪我啊”
邓文通没有想到竟然会冒出一个唐王,快速结束了乱局,并且新皇登基的三把火直接烧到了他。
一想到对方的二十万大军,邓文通就天旋地转,他突然想起一事,急忙起身,脚步仓皇,到了跨院。在院子中,一个少年正在拿着宝剑联系,脑门上满是汗珠。
“殿下,大事不好了。”
年轻人收起宝剑,笑道:“是姑父来了,您有什么吩咐”
“哎,我的殿下,南京的那帮猪头不知道发了什么疯,竟然要攻击苏州。我眼下缺兵少将,千金之子坐不垂堂,您听我的安排,立刻乘坐船只北上求援。”
年轻人正是张琰,他早就听说江南繁华,央求奶奶沈氏才跑到了江南,哪知道接下来风云突变,张恪起兵造反,他也就留在了苏州。
“姑父,眼下的情况是不是很糟糕”张琰不动声色问道。
邓文通眉头深锁,说道:“只要能挡住几天时间,海上的援兵,还有山东的人马都会赶来,最难的就是这几天。”
“那好,就交给我吧”张琰剑眉竖起,拍着胸膛说道。
第六百二十六章小鬼当家
身边的亲人都清楚,张恪最讨厌的就是家里头内斗。在外面已经是刀光剑影,勾心斗角。家就是温馨的港湾,恢复心灵创伤的地方。要是家宅不宁,天天闹得鸡飞狗跳,张恪怕把自己逼疯了。
为了安稳家宅,张恪也有主意,他把身边的女人都分开,坚决不让她们碰面。偶然小聚,然后也立刻分开。
王府的正牌女主人只有小雪一个,而小雪和张恪的长子张琰,就是当之无愧的继承者,绝对没有人争抢。对张恪来说,儿子有没有才能并不重要,他有足够的把握,设计出万全的制度,只要能受规矩,就能一生平安。
正因为如此,张琰最喜欢和父亲在一起,爷俩可以像朋友一样,喝酒聊天,甚至讨论哪个小丫头更漂亮。
不过张恪在家的时间并不多,张琰在大多数的时间里,要不停的学习各种各样的东西,四岁开始就要背诵神童诗之类的启蒙读物。到了六七岁,就有专门的武术教官,带着他扎马步,打拳骑马。
后来更是有传教士加入其中,可怜的小张琰足有二十几个各式各样的老师,这些人全都是他的娘亲安排的。一贯和蔼可亲的娘亲,唯独在学习的事情上,没有一丝一毫商量的余地。
小张琰渐渐长大,他明白了母亲的用心,母亲的眼里,父亲张恪就是最完美的男人,她要把儿子打造成和他爹一样,允文允武。通晓古今中外,诗词歌赋的超级学霸。似乎小雪忽略了,张恪并没有那么多本事。只是在她的眼睛里,张恪才变得高大上了。只是苦了小张琰,直到王府搬到了天津,一切才有了改观。
张恪知道儿子情况之后,果断出手,直接把张琰送到了军营避祸,躲了一年时间。又准许他坐船南下江南,放开心胸,领略大好河山。玩一个痛快。
就连张恪也想不到,一场旅行竟然彻底改变了张琰
“姑父大人,苏松是父亲一手打下来的基业,如今京城已经落入父亲手里。大军不日南下。苏州和松江就是屯军的跳板,万万不能丢失。身为父亲的儿子,我必须守住,不然有什么面目去见父亲”
还真是个犟种啊
邓文通都快哭了,揉着眼睛说道:“张琰,琰儿你就当给姑父一个面子,赶快走吧,打仗不是玩笑。你一个小孩子不成的”
“怎么不成”张琰拳头攥紧,怒道:“姑父。我都十七了,想当年的时候,父亲已经在大清堡训练士兵,痛击蒙古鞑子了。”
“哎呦,我的小祖宗,张永贞只有一个,再说了